2010年8月 的存档

我是一只小小的浮标
工作就是原地不动
不能随便乱跑
只有在夜晚
你们才会发现我的重要
其实,其实
多想把那束缚我的绳索
搭在你们的肩上
一起去逛逛天涯海角
可你们从不帮我
还响着喇叭在我身边使劲炫耀
有次
一个孩子乘船从我身边经过
嚷道:
奇怪啊,这船上怎么没人?
就像一只被丢弃的小猫
远方1000米
还有一只浮标
那是我永远的恋人
那一天
是人、是人
把我俩一起拖来
路上我们相识相爱
并且祷告——
永不分离
没想到
10分钟后
是人、是人
把我俩分开
只是为了给他们指引航道
白天
我看不清她的身影
可到夜晚
我就能接收到她的信号
那闪烁的微光
是在诉说被江水分隔的思念
今生今世
我俩只能隔江远眺
≈≈≈≈≈≈
随便写的
不准说是那个“东西”
谁说,我跟谁急
而且
不准取笑

2010年8月9日19:04 | 27 条评论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暂时不写离别,因为这两天的我还不想伤感,没那个状态。关键是,长这么大,历经过太多的离别,里面又有很多生死离别,那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个个都很凄绝,不愿去重拾。那就听风华老师的,写重逢。
不,我不但要写重逢,还要写那种邂逅式的重逢,那感觉是事先约定的重逢所无法比及的,没有伪饰,强求不得。邂逅时对视的刹那,是人生最妙不可言的瞬间,它是无数次随机事件在岁月的长河里反复碰撞后产生的一丝稍纵即逝的火花;如果那是一份礼物,那肯定是偏爱你的上帝送出的。人生因邂逅而美。
先写个与男人的邂逅:
11年前,夏天,我和妻子刚结婚后乘火车去东北她家,在卧铺上,车到南京,晚点了,为了追时间,停的比原定的短,没一会儿就发车了。但就这提前发车,却导致了一个意外的重逢。
只见车一动,车厢内有个男人就嚷道:怎么就停这么一会儿,我还没下车呢!
我和妻子一愣,这声音怎么这么熟悉?顺着声音望去,妈呀,原来那个男的是我们大学时的遗传学老师。虽然妻子比我高一个年级,但他都给我们上过课,因为他上课贼能扯,学生们都喜欢他,即使从不点名,上座率也很高,经常不上课的我也慕名亲临。我以前的博客里曾介绍过他。
原来他妻子也是东北人,暑假回老家。他是送妻子上车的,没想到车停的这么短,没下去。不得不在车上呆2个小时坐到蚌埠再下车折回来。
当然,我和妻子上前介绍了一下自己;当然,他不认识我们;当然,他很意外+高兴;当然,他对以前的学生能组成家庭表示祝福;当然,我们没有交流遗传学内容;当然,我们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当然,还聊了聊学校和以前的老师;当然,2个小时的时间过得很快。
你看,如果车准点,如果他不嚷,如果他上课不风趣,如果他妻子不是东北人,如果不是坐这节车厢,如果他不送妻子上车,如果我妻子不是东北人,如果我们没坐这节车厢,就不会有这次邂逅,好像少一个条件都不行,巧吧。
再写个与女人诡异的邂逅:
硕士时,我老师在我这一届带2个学生,一个比我小不少的女生和我。我和她做不同的课题,平时交往不多,她大多时侯是比较严肃的,我也从来没对她动过念头,也就是很正常的同学关系。但有一天,我们发生了一次冲突,很让我意外。那天开课题汇报会,这是一个定期要开的会,每个同学上台用PPT汇报近期的工作进展,导师可以通过此举分析你最近有没有偷懒。当然,上台的学生不止我们2个,我导师直接和间接管了不少学生,统统都得上台遛一圈。
可是那天导师因故迟到,学生们都在会议室等着。闲聊时,我和她为了一件小事争了起来,因为人多,双方估计为了面子,都没让步的意思,争执不断升级。我这人有点不好,就是不管占不占理,反正嘴皮子不能输给人家。经过长期锻炼,往往一打嘴仗,没几个能占我便宜。这女生还有点嫩,说不过我,被我驳得彻底完败,当众趴在桌上哭了起来。这下形势突变,我也慌了神,没料到女生们最后还有这一招,不带这么玩的啊。立马在师兄师弟师姐师妹的指责下,道歉认错,可她还是哭个没完,没有妥协的迹象。你看把我给急得,这要是给导师看到怎么办?大家一起哄她,我就差抱着哄了。几分钟后,终于停下来,我也松了口气,好在导师还没来。
通过这件事,我总结了三点教训:(1)以后少跟女生打嘴仗;(2)就是打,也要适可而止,要给女生留点面子,特别是在公共场合;(3)万一对方崩溃、哭了,那得放下架子,立即哄,怎么哄都不过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故事还没开始呢。
毕业后,我换了学校和导师,她继续当我前任导师的学生。我俩也从不联系,2年多没见,似乎我也从没想到过她。
去年10月,我参加一个亚太地区的学术会议,刚去的那天傍晚,我和师兄坐在会议中心大厅拐角的沙发上聊天。突然,从前排背对着我的沙发上,传来一个熟悉的温柔的缓缓的声音:yanhu,是你啊?我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是你。
我一听,当时就懵了,猛一抬头,光线又不是很好,有点晕,仿佛我突然处在另一个时间轴上,2秒钟没缓过劲,又定睛瞪了2秒钟,MY GOD,原来那个暗中笑对我的女人是当年被我气哭的女生,变样了,长大了。当然,我喜形于色;当然,我和师兄拜拜了,陪她说话去了。其间不得不偷偷怀疑了一下,难道真有命运,安排我们如此相遇。
开会的3天,我们天天躲在最后,腻在一块儿聊天,也不听上面讲什么。同学3年加起来也没这3天讲的话多,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会议结束后,我罕见地应她之邀,合了一张影。
你看我们,离别无一点痛苦,但邂逅依然美妙,多好。

2010年8月8日17:43 | 24 条评论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这张照片是3年前的8月5日下午拍的。它可不是一只普通的蜗牛,它的经历和遭遇,是全中国的绝大部分蜗牛都不能比的。
它是一只出生在东北的蜗牛,在我儿子的姥姥家的院子里的黄瓜藤上的叶子上发现的。
因为第二天就要离开姥姥家,姥姥对外孙说:这蜗牛给你带回去,好吗?
儿子当然说好啦。
我问:这路上能活吗?
姥说:没事的,路上放点菜叶,到家后往它身上洒点水就行了。
第二天一早启程时,就把蜗牛装进纸盒,放些黄瓜叶。这样折腾了几千里路,回到我家。赶忙打开盒盖,只见个蜗牛壳,壳口的门盖关的严严的。估计是路上这么长时间,蜗牛怕脱水,就把自己密闭起来了。于是就照姥姥的办法,往它身上洒了点水,没一会儿,蜗牛就打开门盖,探出头来,我换了点新鲜的菜叶,它就开始进餐了,真让人高兴。
暂时没地儿放盒子,就把它摆在洗衣机上了,怕闷着它,就把盒盖敞开了。
可第二天一早,儿子起床后就叫道:蜗牛不见了。我一看,确实不在盒子里。这丫能跑到哪儿呢?翻来覆去也没找到,那就把洗衣机挪开吧,说不定躲在洗衣机下面呢。我把手伸进洗衣机两边用来着力的凹槽,准备用力搬动时,只听右手那儿啪唧一声,粘乎乎的感觉,我知道,完了,这丫被我捏碎了。
哎,那么艰难的路,你都挺了过来,最后牺牲在这犄角旮旯,你窝哪儿不好啊。
≈≈≈≈≈≈
顺便说点关于蜗牛的知识。蜗牛身上的壳可不是随便长出来的,闲着没事干的科学家就思考,为什么蜗牛会长壳?它的壳为什么要这么旋转?
当然,只要肯花时间,有资金,加上智力,有些答案还是能找到的。比如,上面的问题就有了结论,研究显示有个特殊的基因负责管理蜗牛壳的生长和旋转,如果把蜗牛宝宝的这个基因拿掉(knock out),蜗牛壳的卷绕就会中断。这个发现发表在顶级科学杂志《NATURE》上。看到了吧,这就是科学的魅力。
http://www.biotechworld.cn/technology/display/article/15153
一切皆有解释,只是我们不一定知道。那些声称已经能解释一切的,绝对是在骗人。
据说最近科学家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上有了一定突破,有空再聊。
≈≈≈≈≈≈
再顺便认错一下,有个老师私下提醒我,认为我前天贴的2条私人短信记录是不妥的。我觉得这个老师说的很正确,从某个角度看,确实有点炫耀的成份,有些珍贵的感情应该收藏起来,不应示众,特此道歉。也不准备删去了,因为有几条评论与此有关。

2010年8月7日17:53 | 5 条评论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记忆是很有意思的,有很多研究者在探索记忆的奥秘。其中那些患有记忆障碍的病人是最佳的研究对象。我不是从事记忆研究的,但了解一点相关的常识。在网络年代,这点常识根本不值得炫耀,只要你感兴趣,把“记忆”两个字搜一下,静心看下去,也能掌握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今天,我也不是来探讨记忆的,只是前几天乱翻文档,发现4年前的今天晚上拍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拍摄时间,让我有点触动。好像真正爱摄影的人是不会把拍摄时间显示在照片上的,那数字是对画面的一种破坏,可当时的我就好这么干。看到这张照片,我就能回忆起4年前的今天晚上,我在台灯下看书,一只天牛循着窗口的光线飞落到我的墙上,我顺手就拿相机给照了。我小时候就喜欢天牛,看到别人逮到一只长着长长触角的天牛就很羡慕,可我从来没捉到过。可那个难忘之夜,它自己就闯了进来。正是这张照片,让那十分钟左右的场景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夏夜、一个孤独的天牛遇到一个孤独的爱自然的人。
随便扯一点,天牛分两种,一种白天活动,一种晚上活动。我感觉,白天活动的昆虫的色彩比夜间活动的要艳丽很多。对比一下我前段时间拍的那张色彩斑斓的甲虫就知道了。其实,也容易理解,进化让它们晚上无需穿着漂亮。是的,夜里出来干活的,干嘛穿得那么妖艳,没必要浪费体内的物质去合成漂亮的外套。光线暗,穿的再好,那给谁看啊。想想夜里的扑火飞蛾和嗜血蝙蝠的那身打扮,就知道了。当然,也有例外,一种高级灵长类动物为了某种特殊目的……。所以这只天牛就不好看,尽管也很对称。
哎,这个世界,美,分配的一点也不公平。如果有上帝,那也是偏心的上帝。我讨厌偏心,所以我不信上帝,至少现在。
人类神经系统疾病中有很多会损伤到记忆。比如,去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高锟。他患的是早老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氏痴呆。因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最先描述而得名。当时电台采访他的妻子,妻子说,那天新闻宣布他获奖时,他和妻子也在看电视,妻子简单的英语对高锟说:你,得诺奖了。他面无表情,不认识电视上的自己,一本正经对妻子用已经忘了差不多的英语说:that man,great。(当时看得我就想流泪)你看,他知道诺奖是多么大的荣誉,但他就不知道是自己得了奖。在外人看来,他们的世界是很可怕的,有点类似那部电影《返老还童》,脑中记忆的灯,一盏盏的熄灭,那些最美的往事被一点点无情的删去,最后在一片空白中离开这个世界。
我妻子有个远房亲戚,80多岁了,也患了这病。记忆损失惨重,但有些心眼还保留着。3年前我们到他家,他认不出我们来了,我们几年才去一次,得住几天,你看把他急的,生怕我们吃他家的东西。有天家人准备做饭,发现做菜的炒锅没了,在厨房到处找,都不见。还是他儿子了解父亲,一拍大腿,说:肯定被他藏起来了,要赶你们走呢!于是在老头的床底下把锅给找了出来。
老头历经过困难时期,对食物感情尤深。听说后来,子女一个也不认识了,包括最喜欢的孙子。但夜里,他经常哭叫:我的驴啊!原来有段痛苦的记忆他还保留着,原来很多年前,他家有头干活的驴,那可是个宝贝。但有天夜里被人偷了,你看他伤心的。这段记忆被保留也不能归因于是打击过大,原因是记忆可分为近期记忆和远期记忆,早老性痴呆发病初期主要损伤近期记忆。这老头的近期记忆已被摧毁(不认识儿女),但还残存一点远期记忆。
关于记忆,再写10万字也讲不清,有空的闲人们可以看看下面的这个故事,也许有助你了解记忆的机制以及记忆丧失后的可怕和有趣。
健忘的传奇
周末,你们就愉快吧,我可不行。等会儿,我查一下,看看4年前的今天是星期几?原来也是周末啊。哎,我的生活质量怎么就这么的差
不,比起那些为了自由而失去自由的人,我还算幸福。你看,我的记忆不错,我时时都没忘记他们。

2010年8月6日18:17 | 14 条评论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我喜欢这张,虽然有点模糊。这小子看我不停的照,接了一杯水要朝我泼来,吓得我按了快门赶紧躲。
≈≈≈≈≈≈
早晨的短信,一个今年一起毕业的同学,才分别不到一个月,就想到这个程度。
我,难过+感动。

2010年8月5日17:58 | 12 条评论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下午呆在房间学习,准备周五的网络面试。突然听见隐约的哀乐声,心里一惊,莫非又死国家领导人了。掐算了一下,可能是谁?会不会是昨晚我博客里提到的那个,这要真是他死了,我得赶快找个能上网的地方,把那句删了,别让有关部门说是我给咒死的?要不就是前几天出日记的那个,他不能死,我还想让他活到审判日呢!
可是房间上不了网,又没电视,急得我在楼道每间房门的门外侧耳静听,找哀乐的源。听了好几个房门,发现哀乐传自220房间。哀乐播了好一会儿,我就站在门外,等哀乐结束后,听央视播音宣布死者姓名,几次都想敲门进去问问到底是谁死了,还是忍住了。可是只听哀乐突然结束,变成电视剧的声音,难道这哀乐是节目中的插曲。在我心中,电视里的哀乐那可是领导们的专利啊。
算了,也没敲门了,估计没什么事。过会儿来了个电话,说周五的面试因对方另有安排,能否改到明天。我一听就慌了,说:不行,明后天我早有安排(其实没安排 ),推迟可以。对方说:那就下周一吧。我说:嗯……让我想想下周一有没有空?(其实肯定有空 )……好吧,那就下周一吧,目前还没安排。
其实这个面试只是第一步,半小时左右,关键是全程英语,受不了;要是中文面试,哼,一个个把他们摆平。三个人轮番审问,不知我能否挺得过来。还好,又多出2天备战时间,正在准备各种可能的问题和答案,凶多吉少,死刑缓期2天执行。
面试通过后的下一步就更难,暂时不说。哎,这个年纪还受这个罪。

2010年8月3日20:20 | 14 条评论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渡口
昨天在一位老师的博客上看到她抄写的这首席慕容的诗,当即就决定把它读了,主要因为短,不怎么占用我的时间。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65akOri6zU/(混响)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ICBYg9IGZw/(原声)
不经历江河,怎么见渡口。小时候的我,会经常光顾渡口,因为我的家和我的故乡被长江隔开。这段江面的路程是很让人难熬的,大概要5、6个小时,尤其是对没有耐心的孩子而言。船在江上,感觉慢悠悠的,而且那混浊的江水和漩涡,看的让人害怕,担心船沉了,我会被漩涡吸进去。实在坐不住,我就会偷偷跑到轮船底层的机舱,隔着宽宽的门栏看那一排排的柴油机在昏黄的灯光下工作,船上的灯泡都罩着个铁丝网,那声音可真是吵啊。
这只船还要经过东、西天门山才能到我家(当地人称之东、西梁山),每次经过的时侯,我都要趴在船舷上看,那被长江分隔开的东、西梁山在孩子的眼里极其雄伟,两山对江相望,靠江的那面,基本是峭壁,有时可以看到山羊在悬崖上突起的岩石处卧着,默默的注视着川流不息的长江,我当时想,它怎么爬上去的?这要多大胆子啊。李白那首“望天门山”就是描写此处景色的。隔江的两座天门山顶上各有一个非常高非常高的高压电线架,一排排高压线将电流输送过江,有一次我甚至看到一个电工挂在高压线上工作,脚下是滚滚长江,不知他害不害怕。
每次妻、儿听我绘声绘色地描述,总想乘船看看天门山的景色,只可惜,那船,早就停航啦。
最难忘的是一次在船上竟然看到了长江里现在很少见的江豚,当地人称之江猪(不是在骂那个姓J的,那时他还没上台),这些江豚成群的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间或跃起戏浪,那姿势和水族馆里的海豚游泳时一样,真是奇妙,平生只见过这一次。
关于渡口,还有一个很模糊的记忆。在我的家乡有一条几米宽的河,可我很小的时侯,河上还没有桥,但有个经营渡口的老船夫,老船夫有条很小的旧木船,老头住在北岸,南岸的人想过河,就在对岸吆喝一声,他就撑船过来载你。北岸的就不用吆喝了,反正都很方便,只给很少很少的钱。有次爸妈带我回故乡,到南岸的时侯,天色近黑,爸就在岸边喊着船夫的名字,叫什么叔,我忘了。那老船夫就从急忙那间破屋子钻出来,大声道:lingyun回来啦。然后撑船过来,船还没到岸,就隔着河面唠家常。“lingyun”是我父亲的名。
后来,小河上建了座水泥桥,船夫就没了生意,于是就在桥边开了个小卖部,天天人来人往,生意据说也不错。那座水泥桥叫渠桥。前几年回家,发现上面刻着建于1977年,说明我乘木船过河的时侯还不到3岁。

(从Google Earth上找到的故乡,看到河面上的那座桥了吗?在下面那个村庄,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顺便贴两张去年清明我在江边的渡口拍的照片,那天要去扫故乡父亲的墓,早上正好大雾,载汽车的渡轮不能启航,我就在江边逛。虽然在我们的南北各有两座长江大桥,但回故乡经桥绕的太远,会耽搁很多时间,乘渡船过江还是首选。此处江面很宽,渡船横过大约要半个小时。看到那滚滚江水,我还是害怕,这要是船在中间沉了,怎么办啊?

(这种泥质很细腻,闲时,我会到江边挖点儿,回家给儿子捏泥罐)

2010年8月2日20:03 | 22 条评论
分类: 未分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