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5日 的存档
Rh血型
还是那个发现ABO血型系统的兰德斯泰纳医生在1940年发现了Rh血型,要知道这时候的兰德斯泰纳可是在10年前成了诺贝尔奖得主,但他仍然静心于血型研究,而不像我们的那位物理学家得奖后到处招摇,还在香港参加他的铜像揭幕,真让我受不了
兰德斯泰纳当时发现,人类红细胞表面不仅仅有A或B抗原,大多数人还有一个其它的抗原,这个抗原在全部印度恒河猴(Rhesus Macacus)的红细胞表面表达,于是就以恒河猴的英文单词的头两个字母Rh来表示。人类的红细胞表面根据是否携带Rh因子,分为两种类型:携带Rh因子的称Rh阳性,不携带Rh因子的称Rh阴性。看似简单,可这个发现使人类的血型分类变得复杂,比如虽然我们都是B型血,但我可能是携带Rh因子的B型血(简称B+),但你可能是不携带Rh因子的B型血(简称B-)
有意思的是Rh阳性的人和Rh阴性的人在各种族的分布差异显著。比如99.7%汉族人的红细胞表面都携带Rh因子(Rh阳性),而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几乎100%是Rh阴性血
随着Rh血型系统的发现,以前的ABO系统内的同型输血原则就要修改,同时需要Rh血型相同才能输血,但人们后来发现红细胞表面还存在其它的稀有血型系统,至今总计30多个,我们不可能在输血前给供血、受血的双方都定好各种血型再输血,那太麻烦,太费时间。于是一个简单的输血前实验就被建立,而且至今仍是各国医院输血前必做的实验:交叉配血实验,步骤如下:
1、输血前我们只给献血人血液和受血者的血液定“ABO”和“Rh”两种血型,因为它俩是最常见的血型系统。两个血型都相同就进入下述的主、副试验:
2、将供血人的红细胞+受血人的血清混合(主试验),目的是为了发现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含有与供血者红细胞反应的抗体
3、将供血人的血清+受血人的红细胞混合(副试验),目的是为了发现供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不合抗体
这个严谨的试验可以在无需鉴定其它稀有血型的前提下排除其它稀有血型对输血的干扰,只要我们观测主、副试验都无凝集现象,我们就认为输该血是安全的
但事实上,输血前,有极个别人的交叉配血试验就是无法通过,一般都是主试验无凝集,而副试验可能有轻度凝集。在多次更换不同供血者的血液都无法通过的话,如果病人急需输血,这种情形还是允许变通的:可适当少量输血 (不宜超过200ml),但输血时宜慢,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因为机体可以耐受轻微溶血,毕竟救命要紧
而主侧试验发生凝集,其血绝对不可输入
Rh血型的发现不仅仅带来输血原则的改变,同时还给另一个困扰人类的特殊疾病:Rh溶血病,提供了解释
当然我在介绍Rh溶血病的同时还会介绍ABO溶血病,它们两者有类似之处,病因非常奇妙
今天就不谈了,否则知识点太多,接受起来会有困难。为了理解下一篇的内容,先给个思考题:
我的上一篇文章中称抗体是机体在抗原的刺激下产生的。那么,有没有人想过:在ABO血型系统中(A型血的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B型血的血清中有抗A凝集素,O型人的血清既有抗A也有抗B的凝集素,AB型的血清中即无抗A也无抗B凝集素,凝集素可以理解为抗体),我们血液中的这个凝集素(抗体)不会生来就有的,它是怎么产生的?理应是在某种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生成的,可我们又没输过异型血,这个抗原物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困扰了医生很长时间,最终还是找到了答案
≈≈≈
我的下一篇文章将要解释:
(1) 为什么O型的妈妈怀了“A”型或“B”型的孩子就可能会发生溶血?为什么第一胎就可发病?而Rh溶血往往发生在第二胎?
(2) 为什么Rh阳性的血第一次进入Rh阴性的人的体内,Rh阴性的人(受血者)可能没事?而Rh阳性的人随便怎么接受Rh阴性的血都没事?而A型的人第一次输B型人的血就会发生严重的溶血?
另外,明天贴不了,因为又要上24小时班,后天下班还要折腾会儿老鼠,争取周日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