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3日 的存档

被昨晚那场溃败的比赛倒了胃口,今晚所有的比赛都没心情看啦,看书吧,不行,明天凌晨2:30的还得看,尽管没什么悬念,但马拉多纳和梅西要上场。
前天收到网购的《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个人经历》,是三联01年版的,189页,11万字,只花了我10元钱。作者——沃森,发现者之一,写于1967年。写的是1951至1953年间作者和克里克发现双螺旋结构的个人经历。我是在来回的公交和两场比赛的间隙读完这本书的,想像一下,空荡的公交的最后一排、台灯下、电脑前,一个老男人一手握笔、一手持书、故作深思状的样儿吧。
书写得比较张狂,不那么谦虚。不少人科学家读后批评沃森不应该在事后的追忆中那样自得。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喇格爵士——沃森的导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就写道:书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必须以一种宽容的精神阅读此书。另外写道:很难确定关键的新思想到底是自己的产物,还是在于他人交谈时无意中汲取了他人的思想。因为是沃森邀请布喇格写的序,所以布喇格没有直接提及沃森在推导出DNA结构前是否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偷看了弗兰克林拍的那张著名的DNA的X线衍射照片这一科学史疑案,这句话还是让我联想到布喇格的某种不平。无论如何,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的“1962年的诺贝尔奖将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长期耐心探索DNA结构的(伦敦)金氏学院的威尔金斯和出色而迅速的最终解决问题沃森和克里克”授奖原因还是很客观的,关键是“出色而迅速的最终解决问题”啊。其中威尔金斯是弗兰克林的导师,弗兰克林拍出了那张出色的照片,但弗兰克林因乳腺癌去世于58年去世,年仅38岁。
在沃森(23岁)和克里克(35岁)在1951年涉足研究DNA结构时,一些世界级的顶尖科学家离发现DNA结构仅一步之遥,他们已经推测DNA的复制机制,已经知道了DNA的化学组成,弗兰克林手中还有一张已经拍了2年的、极清晰的、后来被用作双螺旋证据的X线衍射照片,但他们就是推导不出DNA的双螺旋结构,而只有这个结构才可以解释生命的基本奥秘。
因此,书的译者田洺在译者序中写道:如果从历史的角度透视的话,我们似乎更有理由认为,沃森和克里克不愧于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的称号。是的,他们的双螺旋实证论据来自弗兰克林和威尔金斯的X衍射图,他们的模型建造方法来自鲍林,他们对氢键的计算来自伽莫夫,对DNA构型的认识来自纳休,好像唯有双链核苷酸是他们的首创。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深度上,他们既比不过弗兰克林,也比不了鲍林,而且在这场竞争的最初,甚至接近终点阶段,弗兰克林和鲍林确实远远地走到了前面。但是就在弗兰克林和鲍林深入关注树木的时侯时侯,沃森和克里克却在密切关注树林。沃森和克里克的视野更开阔,他们将知识的触角伸向一切可能的地方。弗兰克林没有想到DNA的化学动力学问题,鲍林没有想到DNA的晶体构型,他们都没有想到碱基的构型和氢键的数学关系,而沃森和克里克则将有关的一切都想到了。布喇格在序言中戏称他俩是“站在巨人的脚趾上”。他俩凭借个性上的特点及其互补,以及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克里克只想取得一个较大的成就以摆脱当时尴尬的境地,而沃森就想赢得诺贝尔奖。
我,读了这本书,最喜欢的就是沃森在序言中的第三句话:我希望本书能够表明,科学很少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全按照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科学的进步(有时则是倒退)常常纯粹是人为的事件,充满偶然,个性和文化传统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豆瓣上的不错的书评:http://book.douban.com/review/1272284/
不足之处,是该书评的作者没有明确的标明那些话是从原著中摘抄的。
~~~~
该书的另一个译本的下载地点:http://19cr.com/html/5282.html
~~~~

今年4月8号我见到的沃森(同学拍的,激动地手有点儿抖)
~~~

沃森介绍克里克(PPT中的左者,2004年去世),当时旁边的女生嘀咕,真帅啊。我心想,这也叫帅?不就得了诺贝尔奖嘛
~~~

威尔金斯(PPT左)和弗兰克林(PPT右),沃森介绍弗兰克林时用了“precious”

2010年6月23日00:00 | 2 条评论
分类: 未分类
标签: